标准引领是一个国家步入高质量发展、参与高质量竞争的重要标志。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能把握国际贸易的主动权、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截至目前,已发布国家标准4.3万项,备案行业标准7.8万项、地方标准6.2万项,自我声明公开团体标准5.3万项、企业标准270多万项,特别是代表技术一流、管理先进、效益显著的企业标准“领跑者”达到3200余项。政府颁布标准面貌焕然一新,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活力呈现,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四个转变”确立了推动全域标准化深入发展的理念,彰显了国家要以高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标准化工作着力点的决心。
产业优化,标准先行。广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活力最集中的体现。经过几年快速发展,我国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数量实现指数级增长。推动企业标准领跑,以标准化助力经营主体增动力、挖潜力、激活力,用高标准引领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2022年,企业标准“领跑者”新增“物流服务”“电子商务”“智能消费设备”等近40项重点领域,重点领域量达240项,为促进相关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质量提升,标准支撑。近年来,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区域标准化工作亮点纷呈,“标准化+”行动在各行业广泛开展。农业标准数量已达到近万项,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0%。工业标准不断提档升级,重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服务业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新发布服务类国家标准同比增长12%。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以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引领产业优化升级、支撑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开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已日渐成为现实。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高水平标准还不够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90%以上的国际标准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尽管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数量优势始终难掩质量特别是品牌方面的竞争劣势。
在缺少标准话语权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处境不利。要扭转这一局面,应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推进标准化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大力拓展经营主体标准化空间,更加充分释放经营主体标准化活力;要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加快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动全域标准化向纵深推进,助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行业、企业要把标准化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董思韵
本文作者: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