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授奖结果正式公布,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决定对110个项目授予2024年冶金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57项。本年度,中冶集团共获奖2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获奖数量和水平继续位列同行前列。
中冶赛迪参与完成的“南钢全要素数字化生产运营与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创新”,针对钢铁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系列问题,研发铁水硅预测模型、铁水磷预测、铁水装准率、铁水产量实时预测、特殊炉况智能预测模型,实现铁区生产的全场景智能感知和铁前一体化集群管控,为钢铁企业构建从原料到成品的全工序数字孪生体,从而实现全工序模型化、智能化、少人化生产,提供了一套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体系,助力南钢实现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和高端产品的研发。
中冶京诚牵头完成的“超重载线材减定径高自由度精密轧制技术与核心装备的开发及应用”,立足高速线材高质量发展对于产品品质、小批量定制、尺寸精度及运行成本的更高层次需求,首创“1+1+2”减定径工艺模式及孔型单一化的高自由度精密轧制技术,研制“高承载减径+小间距定径”的减定径机装备,构建以高刚度轧制控制及自适应张力重建控制为核心的一整套减定径电气控制技术,实现自由减径、精密定径及高效稳定轧制,为低温控轧提供了可靠的装备保障,有效提升生产灵活性、轧机效率、产品精度、产品成材率。项目成功打破减定径技术长期由国外垄断的技术壁垒,为提升我国线材生产装备及技术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中冶京诚牵头完成的“转炉烟气宽温域(800-200℃)干式余热回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致力于推进钢铁工业极致能效工程,针对转炉烟气800-200℃余热长期无法回收的难题,研发出全新的隔爆型全余热干式回收工艺技术、高温火种捕集技术及烟尘管控技术,在保证安全、稳定连续生产的前提下,实现800-200℃余热的可靠高效回收,并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成果已在建龙西钢应用,蒸汽回收量提升40%以上,节能5kgce/t钢,实现10-15元/t钢的收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3kg/t钢。成果的实施大幅提升转炉工序能效指标,推动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冶焦耐牵头完成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炼焦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针对焦炉烟气NOx源头生成量高、炼焦能耗大、炉体服役周期短、传统脱硫脱硝无法多污染物协同脱除等突出问题,研发NOx源头减量控制、低能耗炼焦、炉体长寿清洁生产、活性炭高效脱硝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实现绿色低碳炼焦技术集成,在焦炉减污降碳方面优势明显。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海内外65个焦化工程项目,总产能11800万吨,每年可节约焦炉煤气7.14亿立方米、贫煤气25.2亿立方米,大幅提高行业绿色低碳水平。
中冶长天牵头完成的“冶金复杂固废质能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针对钢铁冶金复杂固废资源化处置难、冶金流程规模化消纳社会废弃物技术缺失等问题,提出复杂固废组分定向分离、物质和能源属性高效利用、毒害属性转变为资源属性充分利用的质能循环利用整体技术路线,首创有机固废高值化制备冶金原(燃)料技术,发明有机/含锌尘泥回转窑法铁锌低成本高效分离技术,开发钢铁流程消纳复杂固废循环利用工艺技术,研制典型复杂固废有价组分高效分离回收利用核心装备,已在国内多家钢铁及有色冶金和环保企业得到应用,为钢铁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钢企与城市共融共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二十冶牵头完成的“大型板坯连铸机智能高效快速大修关键技术”,立足冶金行业节能环保低碳的大目标,针对连铸大修改造安全风险高、周期长、空间受限、质量难以保证等难题,首创铸流设备智能快速精准调整技术,研发空间受限下浇注设备的模块化更新技术,发明基于BIM技术的介质管道环保高效安装和基于提升控制性能的电气系统快速调试技术,实现板坯连铸大修改造综合工期缩短16.7%,应用于宝武等30多套连铸工程,对促进钢铁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冶集团在冶金科技奖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是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发展战略定位重要体现。集团科技工作始终沿着“一核心两主体五特色”业务体系的战略路径,持续加大重大科技成果布局和培育力度,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激发研发创新活力,全面提升科技成果总结和转化水平,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为推动企业再转型再升级提供高质量科技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