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中冶京诚洱海湿地公园项目
来源:中冶京诚
作者:中冶京诚
亚游注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09月03日
8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系列报道:洱海治理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为十年来云南大理州洱海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点赞。报道重点介绍了洱海发源地——洱源县建设人工湿地、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成果。中冶京诚凭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园林景观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丰富经验,承担了洱源县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的设计工作,为高原明珠的灿然新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高原明珠——洱海,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又被誉为大理的“母亲湖”。近十年来,围绕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当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走出了一条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洱源县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涉及6个乡镇,其中湿地公园建设总面积13165亩,分为西湖、东湖、茈碧湖、罗时江、弥茨河、凤羽河六大片区,着力推进湿地及缓冲带恢复、湿地提质增效、管理能力建设三大工程,以科技赋能生态综合治理,以生态振兴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洱源湿地是洱海上游的重要补给水源和生态屏障,贡献了洱海一半以上的地表径流水,是洱海流域治理的源头环节。
中冶京诚设计团队围绕湿地“建-运-管”一体化目标,与项目其他承建单位共同开展水环境水生态保护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创新采用水过滤、水循环、人工湿地设计等工艺,有效削减了水体负荷,提升湿地净化涵养能力和可持续利用价值,在库塘、浅滩、林带、沼泽、岛屿、鸟类栖息地等多种湿地建设中屡建奇功。
邓北桥湿地、团山湿地库塘等湿地修复采用生态水处理工艺、分层填筑生态滤料工艺,解决了多年的面源污染顽疾,重现了昔日万亩荷花的盛景。洱源湿地成为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并首次监测到黑颈长尾雉、东方白鹳、黑鹳、彩鹮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
在科学治理水体的基础上,项目进一步通过库塘规整修缮、生态巡护绿道建设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巩固“清水入湖”体系。在当地实施的“山水项目”中,三条入洱河流水质大幅改善,从四类提升至二、三类。得益于洱源县的“源头活水”,洱海水质连续三年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评定为“优”。
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造就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油画洱源”,更带动了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居民致富增收和乡村振兴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实现了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融合的目标。
海菜花是一种珍稀濒危的水生食药用植物,被视为水质指示生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二十多年前,洱海曾因水质下降爆发过几次大规模蓝藻,海菜花在洱海难觅踪迹。在确保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基础上,项目深入探索“以湿养湿”的湿地自养模式,协助当地建设研究基地、科技小院,选定木瓜和海菜两种本地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种植生态产业。
小小海菜花,大大致富经,既有“颜值”,更有“价值”。如今的湿地清水潺潺,连片洁白的海菜花在水面绽放,倒映着天光云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一车车捆扎好的海菜花销往遍布大理的白族风味饭店,成为游客必尝的一道特色菜肴,旅游旺季到来时甚至供不应求。海菜花属于沉水植物,宽阔的叶片具有吸附作用,进一步缓解了水体富营养化,能够广泛应用于湿地水质净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冶京诚设计团队还着眼于改善人居品质,将绿化景观、健身步道等统筹纳入乡村建设。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湿地周边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清晨巡护步道上的健走团、傍晚邓北桥湿地的广场舞、充满烟火气的河畔小夜市,无不焕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趣。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通过项目实施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洱源——这片风光旖旎的天赐宝地,走出了一条“治污保护生态,生态反哺发展”的新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中冶京诚洱源县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以多维度精细化设计引领生态治理实践,推动生态经济共建共享,协助当地将优良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展现了央企担当与为民情怀,贡献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杰出案例。